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成为市人大代表特别是涉农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深化‘莱西经验’重任在肩。”市人大代表、莱西市夏格庄镇党委书记吴海波说,聚焦深化拓展“莱西经验”,他们将着力构建自治、德治、法治乡村治理体系,并结合各项改革推进组织振兴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在既有农产品资源的基础上,增强农业科技含量,深度挖掘农产品的衍生价值。”市人大代表、青岛诺森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明俊建议,将微生物技术等与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有机结合。“目前,大部分农产品只进行初级包装加工,将微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产品深加工,可实现一产向食品工业和生物工业等附加值高的大农业产业体系转变,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市人大代表,青岛凯丰创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浩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铁民认为,当下,智慧农业已势不可挡。“政府应尽快出台智慧农业园区建设的专项政策,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实验基地、数据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及农业综合服务等建设工程,开展智慧农业大数据应用工程建设,在精准生产、质量监管、态势感知、综合分析、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等领域实现智慧应用。” “乡村产业兴旺,需要农业资源禀赋和科技助力,同时更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市人大代表、青岛伟信建设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窦典梓建议,政府平台要参与成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引进社会资本,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市人大代表、青岛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中华建议出台政策,鼓励农业技术、农业科技、农业服务人才引进。“在既有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对农村农业领域引才、育才、留才进行倾斜,让更多专业化、国际化人才投身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的事业中来。” 乡村振兴要实现农村从“里子”到“面子”、从“颜值”到“气质”的提升。“乡村面貌在不断发生可喜变化,但不可否认,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依然存在。”市人大代表,平度市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平度市妇联主席万俊菊建议,要补齐传统基础设施存在的短板,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同时,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公共服务有针对性地向农村“下沉”,增强公共服务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同步性。 |